在科技界,苹果公司引领了科技发展的潮流;在法律界,苹果公司却成为了专利诉讼中被告席的常客。
上个月,美国法院判决苹果侵犯了Smartflash公司的专利权,赔偿金额高达5.329亿美元,此后苹果再次成为Smartflash和Conversant公司的被告,其iPhone、iPad等产品中使用的多项技术均涉嫌专利侵权。在过去的几年中,无论是上游厂商还是竞争对手,甚至是与苹果产品并无直接交集的专利授权公司,都将苹果作为了最经常起诉的对象,这些专利诉讼之中的原因值得沉思。
杀猴儆鸡
对于上游厂商来说,起诉苹果的好处在于“杀猴儆鸡”。要树立自己向下游制造商专利谈判的威信,最高效的手段就是起诉一个最典型的公司来镇服业界。苹果作为科技界市值最高的公司,其谈判能力和应诉能力毋庸置疑,一旦苹果败诉或者接受专利许可,其他公司就范的可能性则会大大增加。
此时,与苹果专利诉讼的胜诉判决就成为了下一轮谈判的关键筹码,能够降低与其他制造商谈判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苹果公司产品中使用的元器件并非全部由其自主生产,而是通过大量采购的形式获取,如果采购环节没有对专利侵权风险进行有效排查,其终端产品也将面临着非常高的被诉风险。
商业利益
对于竞争对手来说,起诉苹果的动机在于“商业利益”。智能终端产品是最典型的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很快,如果将每一项技术都进行专利侵权风险排查,获取所有技术的专利许可之后再制造产品,其成本将变得异常之高,也会错过最佳的上市时机。苹果公司也不例外,这就为竞争对手向其提起诉讼提供了契机。而且由于智能终端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不同制造商产品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除了价格竞争之外,专利竞争就成为了制造商之间的最佳选择,专利诉讼则是专利竞争中最常见的策略。
在专利保护强度较高的国家,专利诉讼不仅能够延迟竞争对手产品上市的时机,甚至可能通过颁布禁令的方式使其产品根本无法销售。即使对手选择和解或接受专利许可,其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并直接导致经济利润的降低,在下一轮产品竞争中处于劣势。事实上,三星、HTC等公司均与苹果发生过多起专利诉讼,该领域的专利大战已经持续多年,除了专利侵权本身的考虑之外,商业利益也是竞争对手们向其提起专利诉讼的重要动机。
分一杯羹
对于专利授权公司来说,起诉苹果公司的好处在于“分一杯羹”。尽管业内对仅靠专利授权获得利益而并不生产产品的公司存有争议,但是在目前的专利制度框架下,专利权人即使不生产产品,仍然能够作为合格的主体提起专利诉讼。苹果公司的市值已经突破7000亿美元,卷入专利纠纷无疑会对其股价产生消极影响。
今年2月25日苹果公司败诉后,其股价在接近六周上涨后首次下跌,跌幅达到2.57%。尤其是当新产品发布之后,苹果更不希望其作为被诉讼的对象。因此,一旦在关键时间节点收到专利诉讼通知,苹果选择私下和解所支付的费用会远低于卷入专利纠纷造成的市值损失,并且选择应诉还存在着败诉的风险,此时专利授权公司便能相对容易地通过专利授权达成不起诉的结局,从而获取苹果公司的收益。当然,这里并不排除专利授权公司出于真正维权目的而进行的专利诉讼,即使如此,苹果公司树大招风,起诉苹果所能够获得的预期收益也远高于起诉其他公司。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专利诉讼是十分常见的竞争策略,许多大公司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专利诉讼,并愿意为之付出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大限度地扩张自己的专利组合,从而提高产业的进入壁垒,建立更长的收益周期。对于我国科技公司来说,走向全球市场意味着专利竞争的白热化和专利诉讼的常态化,但这也并非是一件坏事。苹果公司作为科技领域市值排行首位的公司,成为了整个产业链中被诉讼最多的公司,从这个意义上看,专利被诉的数量则成为了衡量公司是否成功的指标之一。